二子夺父剧情简介,二子争父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子夺父剧情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二子夺父剧情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五子夺嫡啥意思?
“五子夺嫡”肇始于楚共王时期。这段时期,历经“子重之乱”、鄢陵之战,国内王公贵族间派系林立,楚国实力被削弱。楚共王有“宠子”五人:公子招、公子围、公子比、公子皙、公子弃疾。由于这几位公子都是庶出,太子之位迟迟未能选定,“宠子”们觊觎王位由来已久。
楚共王死后,虽一直未嫡立太子,但政权交接并未出现太大问题,长子公子招遵长幼为序被拥立为康王。平庸的楚康王死后,传给了自己年轻的儿子郏敖,众叔叔们则被封为卿大夫共同辅政,公子围成为令尹,公子比为右尹,公子皙为宫厩尹(令尹类似丞相,右尹类似于副丞相,宫厩尹职无庸详考,公子弃疾可能年纪太小,未见有任官职)。
楚共王时期的春秋时代属于宗法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大部分诸侯国都是王族执掌国政,长期因袭本族宗法来治理国家,一家人分享政权是常态,除非开明强势的君主遇到吴起、百里奚等出类拔萃者,或者本国某些公族势力过于强大,已经威胁到王权统治,需要提拔异族卿大夫来制衡,才有可能委异姓以相国之重任。
这个时候的楚王郏敖处境很尴尬,几个叔父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位高权重,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的王位。要命的是,天真而弱小的郏敖根本没有识破叔叔们的野心,不仅将一国军政大权交给了公子围,还尊称其为“季父”,堪比“摄政王”。公子围随后指使公子皙去往边境筑城,远离权力中枢,并用计杀了大司马伪掩,兼并了他的家室封地,不到一年时间就清除了自己的主要政治对手。
公元前540年,公子围出使郑国,在离开国都前,这位权倾朝野的令尹遣走了楚王郏敖周围的亲信。巧合的是,刚到半路上就听闻楚王郏敖生了病,公子围立即返回王宫,在病榻前用自己的帽带勒死了自己的侄子,连他的两个幼小的儿子也没放过。
公子围弑君代立为楚国国君,是为楚灵王。然而,任何重大的政权更迭对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乃至贵族阶层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公子围弑君代立完全惹怒了另外的兄弟,在外筑城的四弟公子皙因此叛走郑国,三弟公子比叛逃楚国当时最大的仇敌——晋国。这样,最高层权力结构分崩离析,重要的卿大夫们不是逃离就是被杀,留在国内的家眷、门人及党羽也未能幸免,政变所波及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是空前的。《左传》记载,楚灵王听闻国都政变后悔悟:“余杀人子之多矣。”可以为证。
当然,没有反叛的五弟公子弃疾可能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参与血腥的宫廷政变;或者虽然心怀不满,但也深知自己实力太小,无法与权谋诡诈、手段残忍的二哥相比,只能选择沉默。按照《左传》的记载,年轻时期的公子弃疾人品和智慧远在其他几个兄弟之上。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名诗说的就是这位走上人生巅峰的楚灵王。不过,据《墨子》所载,这里的细腰,不是指美女宠姬,而是指当时的士大夫为了迎合楚灵王对臣子的“变态”嗜好,以致“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画面让人忍俊不禁。
当上国君后,意气风发的楚灵王相继召集各大诸侯会盟,也想领略先王楚庄王那样的春秋霸主之雄姿。但是,无此实力却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随后,攻伐吴徐、建章华台、绞杀大臣,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不断打击世袭贵族,集中政治和社会资源,强化王权,同时也得罪了一大批世族,为自己日后的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
国内一稳定下来,楚灵王就开始了酒池肉林、寻欢作乐的奢侈生活,并且大兴土木,百姓苦于徭役不绝。高调自傲的楚灵王内心开始膨胀,也忘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当上国君的。穷兵黩武的楚灵王让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执掌军队,灭了陈、蔡,并封其为陈蔡公。由此,公子弃疾的羽翼渐丰。卿大夫申无宇借进宫捉贼告诫楚灵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建议楚灵王不要给与公子弃疾封邑,以防势力增长威胁自己,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
此时的楚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也已经出现变化,和曾经最大的劲敌——晋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以往柔弱的东边邻国吴国逐渐强盛,借着背后晋国的支持,不断骚扰边境,已成为楚国最大的敌人。盘踞东南的越国与吴国有隙,因此越国便与楚国结成了联盟,共同对付夹在中间的吴国。
楚国五子夺嫡:强横者众叛离,示弱者聚人气!胜败有凭,发人深省
在楚共王的五个儿子当中,次子楚灵王是最霸道、最跋扈的一位。这个连天都敢不敬的楚王可能从来没把他的五弟——那个谦逊、文弱的公子弃疾放在眼里。但正是这个五弟,最终从他手中夺取了王位。
意思是五个儿子争夺太子之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子夺父剧情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子夺父剧情简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一道佳影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sjq/5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