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视评论

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舌尖上的中国》哪一集最好看?

1、《舌尖上的中国》哪一集最好看?

首先我要说的是每一部都很好看,接下来我说说我的观点,评价就不敢了。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5月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2012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陈晓卿表示,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正是有着这样的文化根基,《舌尖上的中国》在让人流口水的同时,也难免被过度诠释。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美味的食物、淳朴的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祖国,自然是值得热爱的。

观众说法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比如7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

一位家在湖北、现居北京的音乐人说,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国》跟“吃”就完全没有关系,“我对吃本来就不感兴趣,平时主吃素。这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如何‘食物’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几集的纪录片里。”而这种食和人的紧密相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很想家”。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看了这片子,爱上了别人的家乡。皆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片中食物的享有者,所以就有了一种在场的感觉。”一部纪录片,让我们尝遍了生活的百味。

海外影响

2013年的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的好评,该片也将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央视纪录片频道邀请相关专家,为《舌尖上的中国》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中国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更是让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国内自制纪录片终于得到市场及大众的认可,也终于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称,近几年,纪录片业界才刚刚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现在我们几十个上星频道的竞争环境中,确实只有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在拼收视。这个时候央视打造晚间纪录片时段恰逢其时,也对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断的引领和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已于2014年4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舌尖系列包括《舌尖上的中国1》、《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上的中国3》。

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电影版《舌尖上的新年》将于2016年1月7日公映。

2000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最好看。

The first episode of #34;China on the Tongue#34; in 2000 is the best. The first episode of #34;China on the Tongue#34; in 2000 is the best.

第一季还行,往后越来越差劲!好似就怕观众看明白一样,把几道美食从食材到烹饪的过程分成许多个小段,然后揉在一起播放,一会在广东介绍甲的情况,接着就是在黑龙江介绍乙的情况,再是在西藏介绍丙的情况,然后再交替着播放下一段!等都看完了,你得自己把这断断续续的几段接起来才明白这道美食的整个情况!让人看的不胜其烦!!

我是娱乐领域创作者,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一季第六集6五味的调和中介绍了川菜。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在川菜中,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鲜明的印记。

辣椒和花椒,是万能又霸道的神奇调味品。无论何种食材,用这两种调味炮制,入口后舌尖泛麻、满头涨汗,这种通体舒畅、过瘾爽快的感受,是其他菜系不能给予的。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请留下你宝贵的留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收官之作——《合》,节目组的想法是“融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的进程中对食物进行融合以及创新。

既然是融合,从字面上一看,应该是各种食材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美食,或者不同地方的美食融合在一起产生一道新的美食。但实际上,一集看下来,只有最后的江西火锅和广东盆菜体现到了融合这一主旨。我们却看了一大半,发现看的只是辣椒和大白菜的发展史。

传统川菜与辣椒和融合,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节目组应该呈现给大家的是川菜与辣椒融合后的各色美食。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四百多年前江浙地区辣椒用于观赏,如何西迁流转至贵州、四川,与当地人民产生“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情谊”,如何开启自己在中国菜中的“食材生涯”,如何让四川人离不开辣。

大白菜也是这样,菘菜是如何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又杂交成大白菜,被东北人做成酸菜。我们想看的是大白菜与其它食材融合后的美食。而不是大白菜的前世今生,更不可理解的是,东北人做酸菜又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看了一集,一点也不觉得饿,有时候甚至觉得看不下去了。

饮食文化固然重要,但《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烙上的美食节目的印记,现在却又开始讲述美食背后的一点一滴,选取的有些食物甚至算不上美食,这个转变是大家无法接受的。

俗话说,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大家已经搬好小板凳坐在电视前等待着各色美食的诱惑,却听了一集又一集的故事。失落之余,还是希望节目组能重视观众的口味,让舌尖轨道它原来的轨道上吧。

关于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和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影视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一道佳影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spl/499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QQ:3801085100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